
台灣產業的定位在那裡? 我們仔細看,其實是沒有定位。當企業一窩蜂朝低成本製造的中國外移走向後,慢慢又會演變成競爭者沒有差異化的「策略同質化」(Michael.E. Porter 的Strategic Convergence),如果台灣製造業固步自封,不往低成本之中國大陸外移,則會因成本過高而失去競爭,外移後又造成「低成本」的同質化,互相殺價又步入惡性競爭的循環。換言之,不去大陸會因高成本而失去競爭,而大家都去了,最後又因互相殺價而同歸一盡。
問題出在那裡呢?我們政府的產業政策一直沒有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的概念-我們靠的並不是兩兆雙星的半導體與彩色影像顯示器的特殊「業別」發展,客觀地看,這些產業營業額的達成,來自政府貢獻甚少而幾乎全靠民間的努力,但民間產業又怕造成上述惡性競爭的循環。因此政府有必要先行將產業「定位」清楚,究竟企業經營的產,銷,人,發,財中以那些項目在台灣定位才有希望。例如過去香港對中國大陸開放的時候,同樣面臨產業外移現象,但是香港很成功地定位為「財務中心」,香港連續8年商業自由指數第一(台灣第29名,中國大陸第122名),包括政府效能、貿易障礙、貨幣政策…均有利於財務中心形成。
台灣的產業如何定位?以微笑曲線來看,兩端的「創新研發設計」中心及「行銷物流品牌」中心具備定位的潛能。假使我們若定位「行銷中心」, 那麼「大陸生產,台灣銷售」或「世界精品透過台灣銷售大陸」,適可充分利用中國的「世界工廠」和「世界市場」的發展趨勢,我們必需思考如何吸引全世界的各種不同Buyer到台灣採購, 台灣必需有更便宜的產品價格,有更嚴謹的品質篩選,有更完善的展覽會場,更配套的顧客服務,更領導時尚的規劃設計,更符合顧客的需求,當然必需提供上海,北京,漢城,東京一日來回的更便捷的交通措施等。另外過去推展科學園區(Science Park)是量產聚落非創新聚落,可以複製但無法提高國民所得;產業要創造價值需突破性的研發而非改善。產業研發方式必須大幅改變來配合行銷,研發和行銷上下游連貫整合。
台灣的優勢應建立從OEM®ODM(設計加工) ®BTO(即時接單後生產) ®到OBM(自有品牌直營市場); 從製造中心®設計中心®創新中心®運籌中心®到行銷中心。行銷中心簡單而言就是商業中心, 產業內部而言,應進行透過資訊系統將作業流程改造Reengineering,以降低成本及準時提供顧客所需為目標。推行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-將作業流程加以分解,針對每一作業發展出最好的方法,建立SOP標準作業程序, 另外向世界級Benchmarking作業流程傑出的標竿企業學習,建立最佳實務作業方式,才能避免未來與世界其他競爭者同質化。
台灣未來的產業發展,應該在「創造市場」,鼓勵創造品牌直接服務客戶。
誠如日本 新力總裁盛田昭夫所言:「我不是在服務市場,而是在創造市場」。
提供台灣未來的願景不僅在633(經濟成長,國民所得及失業率的目標),而且要使高階服務業(行銷、物流、通信、金融保險、不動產、文化休閒、專業服務業)占GDP比重成長至60%以上。
台灣未來的發展在產業定位、系統整合、發展顧客服務,文化創意及研發整合。建立從「大眾行銷」擴展至「一對一行銷」的行銷訂製中心;行銷組合設計從4P衍生至顧客觀點的4C,建立顧客價值(Customer Value),較低的顧客成本(Cost to Customer),較良好的溝通(Communication)及較佳的便利性(Convenience) 。
整合市場且創造市場,以品牌作系統整合,以全球資源為槓桿leverage,將台灣行銷出去。(作者為日本九州産業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,中華民國第十五屆國家十大傑出經理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