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

96.11.21厚生集團徐正冠總裁---『創造企業遠見』


▲演講者厚生集團 徐正冠總裁




十一月份演講餐會 --『創造企業遠見』 


 96年11月21日,很榮幸邀請 厚生集團徐正冠總裁蒞會演講,題目為『創造企業遠見』。

厚生,是一家具有55年歷史的老牌橡膠公司,初期是利用廢棄輪胎製造再生膠,為橡膠國內廠提供原料,現在,積極轉型為土地開發商。厚生集團創辦人徐風和是台灣知名商人,在國際上也受到重視。但徐風和先生因病早逝,公司經營重擔由當時僅36歲的長子徐正冠接手,年紀輕的他,秉持著「美善永遠在創造之中」的家訓,帶領著厚生走出自己的產業新路。徐正冠說:「生產事業是『無中生有』的行業,這是『根』,所以,永遠不會放棄,但是,必須持續升級並且注重研究發展(R&D),才能夠讓事業持續茁壯。」

厚生集團成功操作土地資產的祕訣,在於深諳「一邊伐木的同時,必須一邊造林,企業才能生生不息」的哲學;對於產品的堅持只有一個,那就是「要賣就賣最好的」。在企業經營上,他堅持不求大,但要精緻,也就是「追求品質,用心經營」。徐家六兄弟靠「動態均衡、常和為貴」統御術共治集團,邁向成為精緻的資產股。


厚生集團總裁徐正冠,這輩子對自己最滿意之處,在於數十年來一直不斷找尋且擁有豐富精緻的人生。這不僅是他的人生哲學,也是引領他打造厚生集團邁向成為精緻資產股的戰略。



一、追求精緻豐富

在徐正冠總裁的定義裡,精緻的資產股,不只是土地、機器設備、轉投資資產,更重要的是人才資產擔任台灣區橡膠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職務,讓他有更大的舞台空間,實現追求產業精緻化的理念。

厚生集團年營業額約新台幣40億元,其中塑、橡膠事業占集團營業額比重7至8成。徐正冠認為,在台灣發展製造業是不對的,應該升級以R&D為主。以集團母體台灣厚生為例,100多位員工中,現在有近 3成係碩士、博士畢業,主力投入研發,目前係國內第一家完成用TP U製造救生衣材料的塑橡膠業者,已經送樣交給國際大廠認證中,目標取代國外進口材質。因為企業從管理流程中盡力將失誤降至最低,企業的成本和循環週期就會減少,客戶滿意度相對增加,這是邁向精緻化前務必要練的基礎功夫。


很多人對橡膠有刻板印象,孰知,橡膠能做的產品很多,像奶嘴、手機、球鞋等幾百項商品,人一生從小到大,有一半生活都跟橡膠有關;厚生積極開發新產品,已經累積55項技術及專利,都是競爭優勢。因為厚生不想做大量,又殺毛利的產品,因此有「精緻橡膠」的目標,希望專攻特定客戶,開發專案商品,取得稀有化學商品認證,毛利率自然就高。


徐總裁認為,企業追求精緻,必須作到兩件事,一是對新知識的投入,二是對現狀的管理。企業領導人要管好企業前,必須先能管好自己。以他來講,他是老饕,熱愛尋求精緻的食物,也唯有精緻的食物,才能永久流傳,同樣的道理,精緻的企業,才能永續經營活得久。



二、打造團結的企業文化,積蓄企業成長的能量


徐家六兄弟非常重視團結,所謂「攘外必先安內」,不管是家庭、企業、國家等的衰敗,通常都是起因於內部不和,資源內耗、內部競爭力下降,引發外來者入侵,最終導致衰敗。因此,徐正冠總裁非常重視內部團結的企業文化,他認為,企業文化是企業成敗興衰非常關鍵的核心元素。對一家成功的企業來講,與其說是企業領導人管好企業,不如說,是文化在管好企業。


厚生集團由徐家六兄弟共治,各擅所長在各自領域貢獻。碰到集團重大決策,事前充分溝通,必要時一樣投票表決,即使偶有碰到六人剛好正反面三票對三票時,就留待下次再議。


徐正冠說,這是一種「動態均衡」哲學,他相信,凡事必須有修正自己往均衡點靠攏的能力,除非事況很緊急,否則既然大家勢均力敵,何以一定要當場立判勝負,與其硬是勉強作出決定,犧牲另外50%的意見,為何不能留待下次解決,讓大家有多一點思考,尋求出一個更好的答案。正所謂「常和為貴」,這是他一生的行事風格。


三、厚生的土地哲學—「賣坪買甲」


徐正冠總裁表示,厚生集團的發展方向受父執輩「有土斯有財」的觀念影響,從塑橡膠製造業,近來多角經營擁有龐大的土地資產。厚生發展土地資產有成的策略,在於一邊伐木的同時,也必須一邊同時造林,不能只砍而不種,這樣企業才能生生不息。並採取「賣坪買甲」的操作模式,賣掉精華區土地,再買偏遠有潛力的土地進行開發,賺取較高的利潤。這樣的操作哲學,其實是要說明,對於一家企業來講,如果不動,就沒有能量。他舉愛因斯坦特殊相對論中E=MC平方中的質能互換公式為例說,能量是質量與速度的結合,對個人也好、企業也好,要提昇能量,就必須先改善質量與速度,這是不二法門。


厚生集團每隔5年、10年,就會重新檢討集團事業的產品組合。未來塑橡膠製造業、土地資產會以雙主軸的態勢持續發展,台灣的塑橡膠事業,逐步轉型升級為材料研發總部,大陸則定位為製造代工重鎮。


在這個地球村的世界,徐正冠總裁表示,世上有理性和非理性兩種人,理性的人是調整自己去適應世界的改變,非理性的人則是改變世界來適應自己;而獨裁者希特勒,美國前總統甘迺迪、雷根等人,都是屬於後者這類「非理性」的人,靠著改變世界才能來適應自己的目標。

徐正冠指出,快速發展的時代,經營者的思維只要掌握「三M」即可成功,「三M」包括:「man、machine、material」(人、機器、材料),其中最重要的是「人」,若能將這「三M」轉化好,成功就會相對容易。他也引用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談話指出,企業經營若要長期發展,誠信仍是最重要的立基,「無奸不商」是錯誤的說法;凡事要秉持顧客至上的原則,積極創新,並對自己的工作許下承諾。徐正冠表示,在工作中「志同道合」的感覺比工資更重要,工作的時候才會有不同的感受與成就。


徐正冠總裁認為,人生苦短,技術、專業的事,要讓機器代勞,時間、精力,則用來思考與創造。透過不斷的思考與創造,是徐正冠追求人生精緻且豐富、企業精緻且豐富的最佳心法!

96.9.19滙宏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楊子江董事長---『資本市場上的新寵兒— 私募股權基金』



▲演講者滙宏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楊子江董事長

九月份演講餐會
--『資本市場上的新寵兒— 私募股權基金』


96年9月19日,榮幸邀請到滙宏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楊子江董事長蒞臨演講,演說主題為『私募股權基金如何成為近期市場主流』。



1970年至2000年原為創業投資業venture capital(VC)最為流行之時,當時低利率的政策加上市場熱絡、投資環境如日中天相對應的結果,使得市場上創投家數激增,但是品質良莠不齊,2000年隨著網路泡沫化,全球資本市場一蹶不振,整體大環境投資氣氛低迷,使得當時創業投資案件大幅萎靡。企業內部非相關多角化的情形也逐漸式微,公司出售非核心事業也使的PE投資機會大增,投資銀行見獵心喜,由財務顧問轉型介入PE推波助瀾加上PE基金形式有到期之限制,更使得PE加速其buy and sell。


直至近三十餘年,PE在歐美市場上已趨成熟,使得完全競爭市場出現,不易產生超額利潤,此現象打擊歐美國家PE。當時新興國家資本市場逐漸蓬勃發展,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更提供歐美PE切入亞洲市場之良機,日、韓、泰及印尼更為首要目標。中國大陸於80年代開放改革,公民營之企業皆須調整,2000年後改革步調加速,提供了PE廣大的市場。



一、創業投資(venture capital)過去與未來
過去台灣、美國以及以色列同時並列為世界VC最廣為盛行之國家,VC也扮演著成功將台灣高科技產業推向世界舞台的要角。2000年後VC同業競爭力大,創投家數過多,無法適時募得資金遂引發同業惡性競爭。2006年成為創投業募資最艱困的一年,新設立資本與新成立基金屢創新低。台灣近年來已由VC邁向PE,由以往重科技、產業發展的創投環境走向重視公司經營管理、財務規劃現金流量與資本市場,其投資區域由台灣國內轉而向亞太及大中華地區。政府近期也積極採用取消稅負制度降低投資成本,加強資金自由流向,整併與重建V.C產業並擴大V.C產業規模及其專業度。


二、探討近年來P.E大行其道的因素
(一)大量資金流向私募股權基金;
(二)PE投資報酬率與市場投資報酬率之比較則PE擁有相對較佳的投資績效;
(三)PE資產配置方面與一般基金標的選擇差異較大。
PE為其股東創造價值,而其價值來至價值創造、價值移轉、價值毀滅。



大體而言,私募基金獲利的方法,可區分為三種,較傳統的方法,是尋找價值被市場低估的股票,當區域發生金融危機時,股價被低估的狀況會特別明顯, 私募基金就如同禿鷹一般,大肆進場找尋機會。第二種常見的方式,則是購併後將被買下的公司切割成好幾個部份,再分批出售,常見於具有高市場價值的資產如土地、特許執照、品牌或通路等,但經營績效很差,導致股東權益報酬率與股價都偏低,由於購併是透過大幅舉債,因此再分批處分資產後,只要分拆後總獲利能達10%以上,對發動併購的私募基金業者而言,就有倍數的報酬率。最後一種,則是在最近幾年,私募基金開始大型化後,採用資本與資產重建,私募基金業者持有一定股權後,加入經營團隊共同經營,挹注知識與管理能力來改善公司體質,等幾年後公司體質改善,獲利能力提升使股價也大幅上揚,私募基金才逢高獲利了結退出市場。



三、歷年來private equity於國內併購企業所引發之爭議
(一)PE目的是為了將來『賣』而『買』企業購併策略是否違背企業團體「永續經營」的本質。
(二)PE所創造價值之分配並非一致,對於公司、員工及客戶的分配利益也不同。
(三)企業小股東權益之保障與否與股東權益之影響。
(四)資訊揭露的架構與時機及其強制性。
(五)內線交易的疑慮與防範。
(六)如何強化併購後之公司內部控制與治理。
(七)員工權益之溝通與保障。
(八)過度財務槓桿的合理性。
(九)大量舉債,弱化併購後企業之資本。
(十)對本國資本市場之影響。
(十一)規避相關法規、稅負的正當性。
(十二)報酬合理性的質疑。


預估今年全球私募基金可達五千億美元以上,未來隨金融全球化與今年7月將實施的海外基金總代理制,各種知名的對沖基金商品也會進入國內銷售,而未來對沖基金在投資市場的影響力,將會越來越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