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演講者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 黃振聰教授
一月份演講餐會
--『中小企業的宏觀策略』
--『中小企業的宏觀策略』
96年1月17日,很榮幸邀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 黃振聰教授蒞會演講,題目為『中小企業的宏觀策略』。
黃振聰教授從從外商的角度來看,台商在大陸的經營方向或者是台商在大陸的大戰略。黃教授說:或許有許多人認為與其花時間討論台商在大陸經營的大戰略,不如來討論眼前的或是與經營有關的細節問題,例如:大陸資金管理、外匯怎麼調度、税的問題怎麼解決、行銷、人事管理等。這些問題固然重要,但是大家實在應該對於一些大方向的問題再給予更多的關注。總體來說,台灣的廠商其實最缺少的就是對大方向的思考,原因是:大家都覺得這不是眼前急迫的問題,可以放慢一點以後再說,但是忙碌的行程與工作,往往造成這些大方向的問題永遠都在中小企業主的考慮之外,套句古月涵的話來說:「台商本來在台灣的時候就在幫別人代工,現在到了大陸去,難道還要一直幫別人代工嗎?」而且代工的對象還不只是原來的外商,現在很多台商也替陸商代工,舉個例子:現在大陸幾乎所有的手機都是委託台灣做的,台灣行遍天下,不管做到哪裡都一直在幫別人代工,大家也知道代工利潤一直都不高,台灣許多廠商又喜歡替別人代工,加上大陸廠商進入跟我們搶市場,所以施振榮先生的微笑曲線中間那一個階段的現象就越來越明顯。
黃振聰教授從從外商的角度來看,台商在大陸的經營方向或者是台商在大陸的大戰略。黃教授說:或許有許多人認為與其花時間討論台商在大陸經營的大戰略,不如來討論眼前的或是與經營有關的細節問題,例如:大陸資金管理、外匯怎麼調度、税的問題怎麼解決、行銷、人事管理等。這些問題固然重要,但是大家實在應該對於一些大方向的問題再給予更多的關注。總體來說,台灣的廠商其實最缺少的就是對大方向的思考,原因是:大家都覺得這不是眼前急迫的問題,可以放慢一點以後再說,但是忙碌的行程與工作,往往造成這些大方向的問題永遠都在中小企業主的考慮之外,套句古月涵的話來說:「台商本來在台灣的時候就在幫別人代工,現在到了大陸去,難道還要一直幫別人代工嗎?」而且代工的對象還不只是原來的外商,現在很多台商也替陸商代工,舉個例子:現在大陸幾乎所有的手機都是委託台灣做的,台灣行遍天下,不管做到哪裡都一直在幫別人代工,大家也知道代工利潤一直都不高,台灣許多廠商又喜歡替別人代工,加上大陸廠商進入跟我們搶市場,所以施振榮先生的微笑曲線中間那一個階段的現象就越來越明顯。
如果台商一直持續代工將會有嚴重的問題,一方面是代工利潤低,另一個問題是:台商一直都在幫別人代工,而沒有自己的通路品牌,現在好不容易有一個大陸市場,全世界都在競爭,許多有遠見的大廠商,例如:統一、康師傅,一向都認為:因為大陸投資環境、人文背景等等,台商都占有很好的優勢,所以如果好好去經營與開發大陸市場,或許將會是讓台灣廠商取得自由品牌的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,而且除此之外,也或許會是台商拓展事業規模到世界排名前面的唯一機會。須多廠商私底下都是這麼認為:『大陸市場好好把握,台商爭取自由品牌就是一個希望』。
舉例來說,統一企業在滿早就規劃去發展大陸市場,希望利用這個機會,將企業規模擴展到超越雀巢或是通用食品,變成世界前幾名的廠商,這應該也是許多志向高的廠商一定的目標,
再舉古月涵曾經發表過的一篇社論:古先生從台灣的銀行談到服務業,再談到製造業,他認為台灣製造業經過這陣子全球化影響,往大陸西進,到現在為止都還有一個缺陷,就是『製造心態』,大部分中小企業主不管是什麼樣的考慮都離不開製造,古先生說:有許多在台灣規模還不錯的廠商到大陸發展,一開始可能還是在做外銷,想要擴大規模所以要蓋工廠,營運上軌道後,開始思考單作外銷似乎不能滿足,想要開發大陸的內銷市場,於是回頭檢視自己的資金,才發現所有的錢都投資在蓋工廠上面,想要發展通路、創造自由品牌的時候,基本上財務資金已經用的差不多了。所以接下來有就只好繼續做代工,甚至幫陸商代工。一路經營下來也就不會再有突破了。
再舉古月涵曾經發表過的一篇社論:古先生從台灣的銀行談到服務業,再談到製造業,他認為台灣製造業經過這陣子全球化影響,往大陸西進,到現在為止都還有一個缺陷,就是『製造心態』,大部分中小企業主不管是什麼樣的考慮都離不開製造,古先生說:有許多在台灣規模還不錯的廠商到大陸發展,一開始可能還是在做外銷,想要擴大規模所以要蓋工廠,營運上軌道後,開始思考單作外銷似乎不能滿足,想要開發大陸的內銷市場,於是回頭檢視自己的資金,才發現所有的錢都投資在蓋工廠上面,想要發展通路、創造自由品牌的時候,基本上財務資金已經用的差不多了。所以接下來有就只好繼續做代工,甚至幫陸商代工。一路經營下來也就不會再有突破了。
要破除製造心態當然是不容易,一般企業都是經過一番寒徹骨,甚至是到了經營不善差點倒閉了之後,才會覺悟過來。舉例來說:大陸的永和豆漿,以當地的消費水準而言他的價錢偏高,但是因為好吃,所以除了外地客人之外,也有許多當地人會去消費,尤其是週末會有小家庭來用餐。其實永和豆漿在大陸的分店生意都很好,可是到後來卻爆發財務危機,歸納答案:
- 第一、永和豆漿原本是家族企業,並不是非常重視經營的方式,通常這種連鎖系統,一開始分佈不是很廣的時候專業經理人或許不是很重要,但是等到經營上軌道,連鎖分佈越來越多且廣的時候,面對的經營環境就複雜,這時若沒有專業的經理人管理,就會變成這個企業的一個致命傷。
- 第二、很多家族企業,通常都比較不重視公司制度及規範,企業在營運的時候,管理制度不完善,往往都是靠大老闆的影響力與老夥計們的默契來經營管理,這樣的方式待營運規模擴大之後一定會影響整體企業的發展。
- 第三、因為永和豆漿用一塊錢的資本額去做二塊錢的事情,這在台灣企業也很常見,都在資本上綁的很緊,這個問題在台灣因為經營模式的關係,似乎還不會顯現出來,但是到了大陸,環境背景大不同,加上服務業不像製造業,製造業在工廠範圍以外的地方,企業主可以透過管理制度掌控整個營運狀況,但是對服務業來說,每家分店因為獨立營運、分佈距離廣闊,會遇到不可預期的狀況都不同。因此不確定性會越來越大,如果仍然維持小資本做大生意,經營期間隨著服務業的環境複雜,不可掌控的事情越多的情況下,效率就會降低。當低到一個程度後,企業主就會覺得可運用資金不夠,若遇到一點小狀況,都極有可能兵敗如山倒。總結來說,造成永和豆漿生意這麼好卻面臨倒閉危機的就是:財務問題。
不過,永和豆漿的運氣不錯,在爆發財務危機時,剛好是香港私募基金慢慢興盛起來的時候,霸菱基金願意投資3000萬美金,雖然整體經營權還是原本永和豆漿家族,但是其他的專業經理人部分,要按照霸菱基金引進一定比例的專業經理人,因此永和豆漿進駐了各方面專業經理人才進行大肆改革,現在永和豆漿整個經營方式都和以往不同,尤其是擴張的積極程度,遠超過麥當勞等企業。外商帶給永和豆漿的除了資金外,還有專業的經營管理方式。
其實也不只永和豆漿,有許多的台商在製造業上努力,而忽略了內銷市場的通路規劃,也就是說當企業製造出東西要消到市場,但是這個通路卻掌握在人家手裡。而且就目前環境看來,製造資源比通路資源多的多,就像台灣現在的狀況:許多工廠生產產品後,消到市場卻拿不回利潤,因為被像7-11、家樂福等的通路商賺走了,通路商砍價態度強硬,如果不配合就直接下架,吃虧的還是製造商。用施振榮微笑曲線來說:資源多與稀少,會影響毛利率跟投資報酬率。資源越多賺越少,反之就賺越多。
現在有許多的電子業都覺得後悔,因為當初要去大陸蓋工廠時,有香港的私募基金表示願意投資入股,台商當時都認為不需要,都忽略了:當蓋完工廠要發展通路的時候,需要大量的資金做後盾。回到前面所說,因為工廠掌控度高,服務業掌控度低,預計投入的金額後,往往又發現實際上需要的更多。永和豆漿就是這樣,咬牙硬撐的結果,就是禁不起任何小狀況,一有風吹早動就瀕臨瓦解。如果台灣的企業想法仍停留在將製造放在主要,其他的通路跟品牌都放在次要,等企業主想要去做通路時,就會發現通路跟工廠的邏輯是差很遠的。舉例來說:通常工廠的投入跟產出之間是很明確的,可是在服務業,你的投入跟產出不一定有很明顯的關係,尤其是當景氣不好的時候,商店只要營業固定成本就會一直產生。這時候台商的製造心態就會很不習慣,極容易經過一次的不景氣就打退堂鼓,相對於外商的豐富經驗,她們知道要如何妥善經營等待下一波經濟景氣,這就是為什麼台商總是缺平台缺通路的一種原因。
要突破製造心態,就要改變想法,在企業建立期間往往會有許多投資公司會來談,在某整程度上應該要接受,雖然現在不缺資金,但是等有天要進行通路品牌的經營的時候,才有足夠的子彈可以跟人家打仗。提升台商的競爭力,是我們一起努力的目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