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

2006.4.19寶來金融集團大中華資本市場黃齊元總經理『從全球化的潮流與趨勢,探討台灣政府、企業及個人的轉型策略』


四月份演講餐會
--『從全球化的潮流與趨勢,探討台灣政府、企業及個人的轉型策略』


95年4月19日,很榮幸邀請寶來金融集團大中華資本市場 黃齊元總經理蒞會演講,題目為『從全球化的潮流與趨勢,探討台灣政府、企業及個人的轉型策略』。


壹、2005年的衝擊

一、台股低迷不振
二、香港股市籌資量及本益比創新高
三、台灣二次金改遭遇挫折
四、台灣上市公司合併/收購大輻增長
五、台資併購國際品牌
六、外資併購大陸台商業務
七、富士康創去年香港上市最高漲幅

2005 年,富士康(2038.HK)的成功上市,市值近千億港元的台資公司
創造了當年香港新股的紀錄—上市後的漲幅達到226%。在此效應下,台資企業赴香港上市的趨勢不可阻擋。

貳、台資企業的契機與轉機

一、外資偏好台資的中國概念股
二、台資懂得運用中國市場的資源
三、台資可以作為資源整合者
四、歐美大廠商未完全本土化
五、大陸國企改制尚未完成
六、大陸民企尚未國際化

出於財務的動機和戰略的動機,台資企業會選擇到香港上市。從財務上來看,香港的市盈率要超過臺灣,臺灣新股上市大約市盈率是10倍,而香港近期上市企業有的達到18倍左右。
 而非財務的因素有四個。首先,臺灣地區只允許台資企業將資產淨值的40%投資到大陸市場,資金投資有限制。到香港上市的話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繞開。第二個考慮是可以引進內地戰略投資者的入股。第三個問題是,台資企業在國際上兼併收購,需要在香港有一個融資平臺,比如並購可以用換股的方式來完成。第四,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可以用於員工激勵機制,大型台資企業在大陸的員工日益增多,在臺灣上市的股票對內地員工來說難以兌現和操作。在香港上市就不存在這個問題。

未來有興趣到香港上市的台資企業將超過百家,這會是一個長期的趨勢。過去認為台資企業對香港股市有水土不服的問題,因為香港上市企業以前是以金融地產類為主,而台資企業往往是電子科技類。隨著內地各行業企業在香港上市,香港上市公司的結構已產生變化,投資者對上市企業多元化也是接受的。香港股市的電子科技板塊,將來很可能由台資企業來擔當主流。2005年富士康能漲226%,讓投資者瞭解到優質台資企業的投資價值。

參、台商資金募集新思維

一、台灣企業習慣自己募集資金,再進行投資
二、但是資本市場變化太大,許多企業募資不順
三、若流動性不足,規模不夠大則根本無法募資
四、台灣企業應將注意力從資產負債表的右邊(融資)轉到左邊(投資)
五、整合企業內部及外部資源將可以創造更好的故事題材
六、「台灣管理、中國製造、全球客戶」是國際資金最青睞的故事

肆、重組與改造的必要性

重組與改造的層面有三:策略面、業務面、財務面。目的在於因應環境的挑戰和變化,將資源作最有效的配置,並且定位企業「用正確的方法作正確的事」。企業必須思考在「產業」中的地位,以成為世界第一為目標。




▲演講者寶來金融集團大中華資本市場 黃齊元總經理


台資企業的整合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切割上市業務。一般模式有兩種:一種是母公司已經在臺灣股市上市,要分拆其業務在香港上市,我們稱之為“有根台
商”。另外一種是,類似康師傅這類的企業,母公司並沒有在臺灣當地上市,被稱為“無根台商”。無論哪種模式都需要重組,例如鴻海集團這樣的大型臺灣企業,將來可以先上市建立一個融資平臺,然後將自己的業務一部分一部分拿到香港上市,這就是“台籌”的概念。不過,很多台資企業是屬於中小型企業,切割方式大概有三種:根據有自有品牌和代工的區別來切割;根據地域切割;根據產品來切割。各有優缺點。

伍、外部成長
台灣企業必須開始積極追求「外部成長」,形式包括合併、收購及策略聯盟
手段必須「借力使力」,整合資源,再以此去募集資金,整合更多的資源。起始點是創造一個「資源整合平台」的載體(vehicle or platform),國際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非常願意支持台灣企業的外部成長,特別是大中華產業控股的佈局。
陸、合併收購(M&A)/產業整合的新趨勢
一、2003年是台灣企業合併元年,2004年是M&A活動加速,2005年是到達前所未見的高峰,國內的購併著重「產業整合」,國外的購併強調「價值鏈延伸」(微笑曲線)-特別在通路、技術方面。
二、「世界工廠」與「世界通路」是兩大合併收購的原動力。
三、台灣企業應該有效利用「智慧資本」與「外來資本」。
四、台灣企業的智慧資本是台商作為大中華「資源整合者」的能力。
五、國際的直接投資基金將成為企業併購的重要夥伴和手段。
柒、上市的目標--成為「主流公司」
一、不管在那裡上市,都有好股票和壞股票。
二、好股票是那些能夠吸引「主流投資人」的公司,「主流公司」才能吸引「主流投資人」。
三、「主流投資人」是機構法人,包括財務性、策略性,國內、國外。
四、要吸引「機構投資人」,公司市值必須至少達到一億美元才有意義。
五、好股票也是那些能夠「迅速長大」的股票,不管是用「內部成長」或「外部成長」的手段。
六、假如企業無法變成投資人心目中的「主流公司」,則應該積極創造被購併價值,尋求和別人合併的機會,作大作強。
捌、CEO/CFO的新視野與挑戰
一、「策略面」重於「財務面」
二、「投資面」重於「融資面」
三、「策略結盟」重於「自身發展」
四、「內部資源」結合「外部資源」
五、「全球佈局」重於「單一地區佈局」

沒有留言: